茶场晨曦——赵许永摄影
初冬清晨,登上盘州市两河街道吴官村大山顶峰,放眼望去,红果、两河、刘官一线云飘雾绕,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飘带雾慢慢隐退,渐渐地露出了峰峦,沐浴着朝阳,连绵起伏,层林尽染,淡浓相宜,美丽的村落静静地点缀其间,山水相依,充满诗情画意。这就是美丽乡村--两河街道吴官村,只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历年来,盘州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奏响绿色主旋律。
30年来,盘州市多渠道争取各级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自筹资金近2.23亿元,坚持 “宜林则林,宜农则农”的治理思路,对山、水、林、田、路和人居环境进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实施淤泥乡双龙等38条小流域治理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404平方公里。同时,治理石漠化252.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耕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逐步形成山绿、水清、人富的良性生态系统,为岩溶地区构筑天然绿色屏障。
1992年,盘县被列为珠江流域南北盘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拉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序幕,吹响了大规模建设的号角,实施了淤泥乡双龙、羊场乡九村、西冲镇西冲河等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9平方公里,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
和谐村庄
2003年以来,又迎来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历史机遇,盘县把建设成为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列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坚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统筹规划,综合解决工程性缺水、水生态恶化和石漠化等问题。党委政府大刀阔斧,积极宣传和动员全民参与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掀起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热潮。
山村跌坎
相继实施了“珠治”试点、“珠治”、“世行”水保项目、乌都河流域重点治理区等水土保持项目,累计实施38条小流域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404平方公里,开展封禁治理、坡耕地整治,达到“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农田能保水蓄水,土地变肥沃,粮食获丰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性循环,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群山拥翠----普古乡舍烹小流域治理现状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在普古乡舍烹、竹海镇大槽子、两河街道吴官等10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97.1平方公里。配合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在白块河、南京桥、珠东等19条小流域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治理石漠化132.3平方公里,建成一批小山塘、蓄水池、拦沙坝等水利基础设施。
盘州市普古乡舍烹小流域娘娘山油菜花基地
据2021年贵州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数据显示,盘州市水土流失面积为1536.0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7.86%;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20.9%,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48.44平方公里。盘州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盘州特色”的水土保持小流域和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思路。
普田小流域治理 —— 杨德高摄影
如今的盘州大地欣欣向荣,一座座峰峦洼地郁郁葱葱,一座座水库山塘碧波荡漾,一条条河道溪流焕发生机,一个个山乡村寨青瓦白墙,置身其中,感受满满的乡愁,处处展现山川秀、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