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灵万物,因水而存;聚落文明,因水而兴;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瞬间,都离不开水的润泽。经邦利民,必以治水为先。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山高坡陡,喀斯特地貌发育,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存在丰水又缺水、水生态环境好但又十分脆弱的叠加矛盾,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成为制约贵州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短板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认真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抓住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机遇,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把破解工程性缺水问题、保障水安全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贵州水利系统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从制度建设、机制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累计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523个,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42亿立方米以上,全省工程性缺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8%。河湖长制工作有名有实有效,从省到村五级河长、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各级党政领导人人当河长的组织体系全面建立,凡是老百姓叫得出名字、有常流水的河流都有河长负责,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锦江画廊。龙俊 摄
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向往,也对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提出了新的期待。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贵州水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喀斯特岩溶地貌和水网基础设施不足的限制,水资源利用率低,供水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仍有较大缺口,水利建设资金需求大与资金筹集较难、水利公益属性强与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村供水保障面广与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矛盾仍然存在。
当前,贵州水利建设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新国发2号文件为贵州“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明确了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要求,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提供了政策支持、注入了强大动力。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水利建设摆在了更加重要位置,明确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大力实施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完成在建骨干水源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积极推进大型水库建设,加快实施水网联通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切实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这为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重点任务和目标方向。

赤水河白鹤仙岛。王先龙 摄
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治水兴水的重大战略意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在国家水网总体框架下,锚定“构建大水网、保障水安全”目标,主动融入大局找方向,直面问题补短板,抓住主要矛盾、抓住政策机遇、抓实水利建设,齐心协力、大干快上,全面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实施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实施好《贵州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力争用3年时间,完建316个骨干水源工程,实施102个水网连通工程及一批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新增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13亿立方米,有效保障城乡人畜饮水、产业发展、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等供水需求。全省水利系统将结合工程质量提升行动,举一反三,加强项目要素保障,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充分利用水利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平台,约束规范水利建设市场健康发展,保障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取得实效。
二是加大水生态保护和升级,推动河湖管护工作再上新台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创新河湖长体制机制,扎实推进“集中巡河”与“常态巡河”相结合,持续巩固提升“河湖长+检察长”等监察、司法协作机制,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谋划开展好督导检查和联合执法监督,改进完善河湖长制“三考”过程管理,多形式激励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河湖管理保护,共同推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岸下岸上齐发力,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小水电绿色改造升级等项目治理水土流失、修复自然生态,全面提升水源土壤涵养能力。
三是夯实农村供水保障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盯农村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等关键环节,充分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可能出现的连续性干旱气候,把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持续推动农业灌溉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对农村供水艰巨性、动态性、复杂性的认识,不断转变投资方式、建设方式、运营方式,优化农村供水水价体制、投融资体制和运管体制,以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为契机,狠抓“三个责任”落实,加快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扩大规模化供水服务范围。
四是构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守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底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按照“消隐患、强弱项”的思路,加强大江大河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强化流域防洪调度和监测预报预警,探索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整体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做好抗旱应急供水保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五是抓实抓牢重点工作,推动水利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继续发挥好各级水投集团作用,通过争资争项、申报专项债、招商引资等形式,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活动全面深度融合,逐步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水利体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强重大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大力提倡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工作,不断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破解制约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水利良性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迈步新征程,贵州水利系统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以水利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