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位于贵州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国土面积4056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总人口118万、农业人口96万。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400mm;喀斯特地貌较发育,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土地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大,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工程性缺水是造成广大农村缺水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全县工程性缺水难题,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水利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大力加强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善民生,切实为“三农”服务,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不断谱写建设成果新篇章。
一、县委县政府重视
(一)组建机构、明确职责、确定目标。一是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水利局负责人为副组长、县涉农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盘县水利局,负责编制和实施《盘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二是根据中央1号、国发2号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盘县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盘县“十二五”水利发展目标:主要是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加强骨干水源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五小”水利、烟水配套、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全县工程性缺水问题,增加灌溉面积,建成农村人均半亩口粮田的目标。
(二)抢抓机遇,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近年来,盘县抢抓中央1号和国发2号文件机遇,县财政投入10041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做好水利项目储备。现已开展22座中小型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其中有7座水库具备开工条件;完成1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前期工作,并进入国家 “十二五”规划盘子;完成11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完成11条中小河堤治理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完成盘县水利中长期规划;完成烟水配套水源工程“十二五”规划;编制盘县农田水利灌溉规划,为盘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渠道、多方式筹资建设骨干水源工程。一是县政府自筹资金6100万元建设哮天龙水库供水工程,解决了红果城区及周边村寨近12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二是融资贷款7.85亿元建设白河沟、鱼洞坝、卡河、朱昌河4座中型水库(工程总投资近25.1亿元);三是通过融资贷款8亿元和从土地出让金中投入1.4亿元用于开工建设朱昌河和出水洞2座中型水库;四是淤泥乡政府自筹资金3178万元修建雨夺箐水库;五是平关镇、羊场乡等乡镇也开展了小型水源工程前期工作,积极争取项目实施,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好基础;六是争取国家投资开工建设1座小(1)型水库和2座小(2)型水库,创造水源工程建设历史新高。
二、创新工作思路、突显成效
2011至2012年,盘县农田水利建设共计投资18.4亿元,建成73处农田水利项目。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3.2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烟水配套工程、“三小”水利等工程,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4万亩;治理病险水库6座,投入资金3886万元,恢复库容175万立方米,投入水库及渠道维修养护资金近300万元,增强了水库、渠道的蓄水、供水能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63平方公里;治理中小河流6条,保护集镇面积1.8km2,保护农田面积2.45万亩,保护人口4.13万人。
(一)以“六新”工作法,全面开展水利普查。一是按上级步骤提前开展预清查,按时编制完成全县2102个清查名录;二是对普查范围进行区划分组,确保了清查对象不重不漏,清查数据真实有效;三是普查员和普查对象各建立一份台账,以便分析核对和更改;四是层层审核把关,有效杜绝了错报、漏报、错录入、漏录入现象;五是采用GPS精测灌区面积;六是在盘县连续受旱的条件下,选用未受干旱的典型灌区测量用水量,保障灌区用水量普查数据的准确性,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提供准确数据和重要决策依据。
(二)严格建设程序,强化项目管理。一是把好项目设计关,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设计;二是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四制管理”方针;三是对建设资金实行“专人、专户、专账”管理;四是对投资小的农田水利工程,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组织受益群众投工投劳或集资建设;五是派驻专门的技术负责人对工程进行管理;六是工程竣工按有关规定进行验收后移交管理单位管理,并制定建后管护措施;七是建设项目公开公示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项目建设规模、投资额度、建设期限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发挥工程效益。
(三)建立完善管理体制。认真贯彻《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条例》,对国家投资兴建的中型、小(1)型、小(2)型水利工程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集体管理的小(2)型水利工程及以下的机井灌区,微型山塘由所在乡镇水利站负责管理或由乡(镇)人民政府授权项目所在地村委会、村民组、受益户联合体或用水者协会负责管理并明确专人负责,提高工程效益,使工程达到以水养水的目的。
(四)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是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实行水源建设、供水服务管理、水费征收,成立供水服务公司等一条龙服务管理;二是建立高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强化政策支持,以水费征收、促进节约用水,按照相关规定,理顺水价,与用水户签订供用合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三是改善农业供水设施,逐步推广计量用水;四是在有条件的乡镇成立供水协会,采取公司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进行供水经营管理;五是认真执行、协调农田水利用电相关政策,确保正常用电。
(五)加强基层水管单位建设。基层水管所、水利站是灌区运行和管理的执行或操作者,采取对输配水节制闸、分水闸等过水设施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运行管理人员的操作、管理技能。
(六)鼓励公众参与,保证规划实施。2012年,盘县民主镇坡耕地治理项目以农民自建方式实施,县水利局与民主镇共同成立理事会,由乡镇一把手任理事长,县水利部门作技术指导,村民自建组织承担工程建设任务,达到村民参与,村民受惠,建后珍惜爱护的目的,使规划实施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七)加快“三位一体”规划项目建设,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快速发展。按照中小微并举的发展思路,大力支持和协调水利建设项目,调整工作思路,整合部门资金,加快“三位一体”水利建设项目力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采取山、水、林、田、路整体推进方式,在实施的云贵鄂渝世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项目中,盘县从项目一开始实施,县政府十分重视,大力支持和协调,县项目办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调整工作思路,与世行项目的要求及时接轨,严格按照世行的要求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采用群众参与规划设计方式,让世行新的治理理念与思路进入流域实施,流域群众成为项目的决策者与参与者,让群众从中受益,极大提高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世行专员的高度评价,并以盘县的世行项目代表贵州项目区完成项目验收。
(八)强化水行政执法,规范水资源管理,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水行政执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三权”,实施水行政许可,抓好建设项目水行政审批,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严厉打击水行政违法行为。2012年,督促、协调项目业主和生产建设单位自行投入水土流失治理资金28100万元;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实行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加强对集中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在全省首家对大企业用水实行远程实时在线监测管理,实现水资源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九)以人才为心脏,注重人才培养,为水利建设制造和输送新的血液。盘县水利局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全县水利系统现有职工697人,现有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170人,业务涵盖37个乡镇。在人才工程上,盘县水利局一是加强与省水利厅、县人事、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每年争取省水利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班在盘县开班,让更多的水利人才参加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二是自行组织专业培训,根据水利工作实际,邀请局里面技术能力强的同志进行授课,实现技术的传承和力量的发展壮大,整体提高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更好地服于盘县水利工作;三是注重人才的引进,向社会公开招考招聘水利人才,根据工作实际和人员的能力水平,合理调整安排工作岗位,进行知人善用的合理组合,推进工作进展;四是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后,水利局争取岗位进行聘用,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综合素质。
(十)创新管理,率先垂范,引领水利工作全速推进。一是打破以前“等项目”的观念,主动向上级相关部门跑、要、争项目,向下管理好在建项目的实施,让上级将水利项目放到盘县放心;二是及时处理工作事务,内部管理实行一周一班子会、一月一局长办公会、一季一职工会的三个“一一”模式,及时了解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及时安排工作,及时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实现水利工作的全速高效运转;三是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帮人马,进行一抓到底的方针,确保工作开展领导有力,组织有序,任务能按期完成。
(十一)注重宣传,坚持唯才是用。一是从职工中抽出部分工作人员加入盘县电视台特约记者行列,配备专业设备,积极开展水利建设的宣传报道工作,达到既能让外界了解水利建设工作情况,自觉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又能相互促进工作经验交流;二是对工作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职工进行提拔和重点培养,充分关心基层水利战线职工,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做到唯才是用,用人公平、公开、公正,实现全系统工作竞争有序、高速运转。
经过多年的努力,盘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农村生产生活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水利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盘县人民将抢抓机遇,精诚团结,攻坚克难,进一步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推进盘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