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六盘水市河湖长制工作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召开。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六盘水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努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共治共享、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
管水治水能力明显提升。六盘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把实施河湖长制、水库安全运行、河湖生态健康、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抓好抓实。
组织保障到位。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总河长”,其他28名市级领导分别担任28条重要河流河长,建立34家市级河长联席单位配合开展河长制工作,全市1678名河长上岗履职,对全市306条河流实现河长制管理全覆盖。
工作方案到位。市、县、乡分别结合河流管护工作实际,制定出台工作方案,明确全面推行河长工作的主要任务、组织形式、监督考核、保障措施等内容,细化实施河长制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单、责任人。
工作制度到位。市、县河长制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和通报制度、督查督办制度、考核问责办法、验收办法、“一河一策”等均先后制定印发实施。部分县区还出台了河道警长制度、防污禁养制度、举报受理制度等,为河湖长制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河流管理队伍到位。市县两级组建了河长制工作办事机构,乡级对应明确了相应股室(站、所、中心)开展工作,并聘请了水利专家12名、环保专家12名,招募河湖保洁员监督员1500余名。
河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市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既管好“盛水的盆”,又护好“盆中的水”,随着河湖长制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河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乱”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按照中央和省的工作安排,常态化开展河湖“四乱”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水利部和省水利厅交办的“四乱”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自查发现“四乱”648个,整改完成647个,正在推进整改1个。
持续开展“清漂”专项行动,印发《六盘水市河湖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对河流、水库、水电站、山塘管理范围开展塑料污染清理整治,累计出动人员22000余次,累计清理岸线4800余公里,清理漂浮物垃圾9700余吨,与沿河群众签订《河湖保护承诺书》5万余份,河湖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河湖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全民爱河护河意识明显增强。通过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生态日等开展集中宣传、举行演讲比赛、开展巡河护河义务清河等行动,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河长制工作的良好氛围。
部门管河护水意识得到转变。随着河湖长制工作的有序推进,水环境保护整治工作仅由水务、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的传统观念得到转变,治水管水工作形成党委、政府统筹推进,各级河长高位推动、河流责任单位各负其责、相关业务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实现“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型。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治河。广泛宣传发动,辖区内企业环保意识得到明显提升,注重企业污染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强化自身排污、纳污能力监管,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持河长制工作,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累计组织开展清河、漂浮物打捞等活动60000余人次。
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就是河湖长制工作开展成效的检验标准。通过开展河湖长制工作,实施河流治理,有效改善了全市河湖水生态水环境。
黑臭水体整治普惠群众。全力实施市中心城区水城河黑臭水体整治,筹集资金20余亿元,通过防洪、治污、截污、清淤、生态补水及生态修复、景观打造等,对市中心城区水城河20.978km河道进行全面整治,2018年六盘水市被列为全国12个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为100%的城市之一,2019年成功申报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如今,水城河已成为市民休闲漫步、日常锻炼的美丽长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环境升级拓宽群众致富渠道。围绕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切实加大城市水生态治理和水景观建设,“三池三湖”(龙池、凤池、瑶池、明湖、德湖、天湖)已成为美丽凉都六盘水的“城市名片”。通仲河(百车河)通过河流综合治理和升级打造,成功打造了滨河景观带、水车文化博览园、温泉疗养中心、水上实景秀等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