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水利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国土面积9965平方公里,北部为长江流域,面积2195.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2.03%;南部为珠江流域,面积7769.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9%。2009年末,户籍人口310.2万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30.15亿元,财政总收入74.04亿元,耕地面积161.74万亩(习惯亩),有效灌溉面积69.43万亩,粮食总产量86.02万吨。
六盘水市位于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源短流小,山高坡陡,河流深切,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发育,多年平均降雨量1244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8.3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约2203立方米。虽然降雨充沛,水资源较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开发利用难度大,加上水利投入小,水利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六盘水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水利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底止,全市共建成蓄、引、提水利工程1895处,其中,蓄水工程368处,引水工程1246处,提水工程66处。水库总蓄水量13356.74万立方米,修筑堤防220公里,水工程年供水能力6.4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9.43万亩,除涝面积2.88万亩,解决了农村183.19万人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83.25平方公里,水电装机18.22万千瓦。
以上各类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促进我市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取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问题与建议
我市多年平均降雨量大,但时空分布不均,加之地形起伏大,河谷深切,岩溶地貌发育,地表径流利用难度大。我市水资源总量68.34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50.96万千瓦,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均较丰富,但开发利用率均为10%左右,工程性缺水少电的矛盾突出,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供水紧张和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市中心城区逐步扩展,人口聚集,人数剧增,经济增长势头较快,现仍缺水3283万立方米。六枝特区城区现有人口13万人,日供水能力约1.5万吨,远不能满足当前用水需求。盘县红果镇(新县城)现有人口约10万人,日供水能力为1.5万吨,也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乡镇供水不规范,自来水率低,供水保证率普遍达到不到要求,供水水质差,饮水不安全。
广大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饮水不安全涉及面大人多。据初步调查,全市还有106万人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农业灌溉缺水面大。全市耕地面积455万亩,现仅有灌溉面积69.4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5.2%,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存在。因此要加快灌溉工程建设速度。一是对现有灌区进行更新改造,完善配套渠系,稳定和改善现有灌溉面积;二是大力开展以 “三小”水利工程为主的旱地浇灌(以坡改梯配水和烤烟地配水为主),稳步发展水田灌溉工作,推广节水农业,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病险水库多,治理难度大。全市共有水库63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1)型水库13座,小(2)型水库48座。小(1)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得到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经过多年努力已治理完毕,小(2)型水库已治理23座,还需治理25座。通过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一是解除安全隐患;二是挖潜和解放水资源,为农业灌溉增加水量,提高灌溉保证率;三是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保证。
(四)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据2000年调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5229.53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2.75%。到目前为止,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83.25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53.22%。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城镇、交通、矿产、土地项目的开发建设,新的人为水土流失不断产生,石漠化、荒漠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建设速度必须加快,以抢救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应以继续开展“长治”、“珠治”工程为依拓,积极争取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在全市开展,加大以整治坡耕地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强化生态自然修复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力度,防止新的水土流失,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五)农村用电依然紧张。一是要继续抓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序开发水能资源,完善和提高电气化建设质量;二是要大力推广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三是继续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延伸和扩展农网覆盖面,提高和改善农网供电质量,逐步实现同网同价。
(六)防洪减灾任务艰巨。市中心城区防洪治涝工程,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目前仅完成一期工程 ,二期工程概算投资1.2亿元(其中双水片区0.2亿元)资金未落实,不能启动实施。六枝特区城区防洪工程,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未能立项建设,一期工程概算投资3000万元。盘县红果(新城区)防洪治涝工程,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概算投资1500万元,未能立项建设。
乡镇所在地及广大村寨普遍未设防,每年均有部分乡镇受淹,洪涝损失逐年加大。
农田受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和人为水土流失灾害严重。每年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滑坡、泥石流、水打沙压、沉陷塌落的威胁,农田被自然灾害和人为影响而逐年吞蚀,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障碍。
三、结论
我市水利发展滞后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尤其是工程性缺水问题日趋突出。因此,要把水利发展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尽量满足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们对水的需求,同时加强水资源的例题配置和有效保护,促进人水和谐,协调发展。